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1.10
编号:86552
博物馆接地气才能有人气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10日 生命时报 2020.11.10
     博物馆接地气才能有人气

    本报特约评论员 陈 年

    多年前还有些“高高在上”的博物馆,渐渐走起了亲民路线。近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各地博物馆要坚持“展教并重”,策划适合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动员馆内策展、文保人员以及专家学者、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定期组织馆长讲解、专家导赏。如此让博物馆下沉到中小学,可谓深化其功能的一大有益尝试。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让“殿堂”与“课堂”牵手,加强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互动,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博物馆可以利用其特有的馆藏和情景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活泼的教育,让孩子们更真切地了解历史,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培养欣赏真善美的能力;学校则可通过与博物馆的深度关联,更好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比如,北京史家小学与国家博物馆此前合作开发的“博悟之旅”系列课程,涵盖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小学阶段的十几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起到了良好效果。

    我国是博物馆大国,目前已备案博物馆5500余家。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转化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是促进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作为博物馆行业第一部全国性法规文件,2015年3月20日正式施行的《博物馆条例》明确,在博物馆的三大目的中,教育排在首位。教育功能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更是首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汇聚国家文化精华的场所,博物馆不仅可以满足在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可以满足科研人员的专业研究需求,以及普通大众观赏艺术品、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文化需求。必须看到,我国的博物馆资源还不均衡,在中小城市、农村地区还相对薄弱。即便是在一些大城市,一年到头没进过博物馆的市民也不在少数。博物馆的教育供给与公众需求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的途径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创新。

    博物馆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让更多公众有机会与文化瑰宝面对面,近距离感知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必须在接地气上下功夫。近两年,《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走红,通过电视化语言的呈现让博物馆“活”起来,提升了普通人对国宝文物的关注度,拉近了社会大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但既要迎进来,也要走出去。博物馆还须多设计适合进校园、下基层的流动展览和教育项目,充分利用青少年之家、乡村少年宫、农家书屋等,在公众文化教育普及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教育服务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比如,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设计不同的教育服务产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扩大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等。▲, http://www.100md.com(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