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5.07.14
编号:17488
丢失的只是草稿
http://www.100md.com 2015年7月14日 生命时报 2015.07.14
     谈迁是明末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自幼刻苦学习,博览群书,精研历史,尤重明朝典故。

    年轻时,谈迁因为家贫,一直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维持生活。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谈迁为阁臣高弘图记室,出谋划策,很受高弘图、张慎言等人赏识。他们惜才心切,拟推荐谈迁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不过,谈迁却以“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为借口,坚辞不就,后回家隐居。

    谈迁29岁那年,母亲病逝。守丧期间,为了排遣心中的哀痛,他认真通读了陈建所著的《皇明通纪》。他发现这本记录大明历史的书,竟然见解肤浅,错误甚多。为了不耽误后人,谈迁决心自己动手重新写作一部真实的明朝历史。

    这是一项艰苦且枯燥的工作。为此,谈迁借阅了有关明史的100多部书籍。一本本地相互对证比较,一条条记录下来,并分门别类地进行综合研究。终于在27年后,已经须发皆白的谈迁用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书稿。这部书稿共计100多卷,几百万字之多。就在谈迁认为可以长长松一口气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在书稿完成的第三天晚上,小偷潜入他家,把书稿全部偷走了!

    书稿被偷,将谈迁从希望的顶峰刹那间推向到了万丈深渊,那可是自己27年的心血。许多人都担心这件事会将他击垮,纷纷安慰。然而仅仅过了一天,谈迁便像没事一样出现在众人面前,他心平气和地对大家说:“我不但要忘却这次打击,还要感谢这位小偷。也许,他认为我的书稿还完成得不够出色,所以想给我重新创作的机会。对我来说,其实并没损失什么,只是丢失了一部草稿而已。”谈迁的一番话,让众人无不叫好,也让众人看到他睿智和坚强的一面。从那天起,谈迁重新振作,后又经过4年的努力完成书稿,并取名《国榷》。

    古人言:“念人善举,忘人旧恶。”假如谈迁忘不了因书稿被偷所承受的痛苦和打击,或许《国榷》这部名著也就不会流传于世了。有时,忘记不是逃避的表现,它是一种境界,一种超智慧。我们不必过分留恋和计较那些过往的东西,不必将它们背在自己身上。一切向前看,还有更好的事等着我们去做。▲, 百拇医药(姚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