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5.05.05
编号:15240
儿女要做老人“宽心丸”
http://www.100md.com 2015年5月5日 生命时报 2015.05.05
     案例1:陈老先生今年91岁,老伴85岁,两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离休前分别从事外国史研究和翻译工作,性格豁达、淡泊。女儿一家长期生活在国外,平时基本上不怎么回来,老两口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高龄空巢老人。即便这样,他们并没有认为有多么孤独和无助,反而过起了“二人世界”。平日里,外出买菜、置办物品等一系列的采购事务由陈老先生完成,而老伴则负责内务,两人的生活被照料得无微不至。不仅如此,老两口还学习了上网,空闲的时候与海外的女儿一家视频通话,聊聊双方的近况,缓解思念。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把自己照顾好了,孩子才能好,不要给女儿添负担。”

    案例2:张奶奶今年85岁,独居,个性倔强,平日不常出门,有什么事情都会第一时间找女儿商量。为了更好地照料她的生活,张奶奶的几个女儿曾试图给她找个保姆,但每次都被她给拒绝了。女儿曾经和她谈过几次,说自己家里有一堆事需要忙活,照顾上可能会有疏漏,请个保姆可以分担一些。可老人就是不同意,还闹过脾气。看着老人心情郁闷,不爱说话,几个女儿不敢再提找保姆的事情了,轮流每天照顾着。张奶奶看着女儿们每天为她奔波,觉得很心疼,但还是控制不了地非让女儿照顾。她常说的就是:“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不用你们,我用谁!”
, 百拇医药
    从2个案例不难看出,幸福的老人能幸福自己也能温暖子女;而有不良情绪的老人不仅自己纠结,子女也跟着受累。由于生理机能衰退及社会角色改变,老年人会出现各种“心理时差”:变得不爱说话、不爱出门、不爱交际、不喜欢新事物等。有些老人能适应、调整这一变化,以自信、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享受晚年。反之,有些老人不能很好地应对,自己不开心,也给子女带来了压力。

    俗话说:“当局者迷”。老年人心理上的“悄悄变化”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因此,在日常照料中,面对老人的不良情绪,子女应该尽量做到:

    尊敬和理解。了解老人的真实感受,并对他们的想法做出积极反应,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关心的,并不孤独。

    做耐心的倾听者。花些时间陪老人聊聊天,多倾听,不要觉得他们唠叨,更别随意打断。倾诉能释放和宣泄老人内心的“杂质”,也是消除老人无助感的有效办法。
, 百拇医药
    适当劝解。可借由某些小事,告诉老人有些情绪反应和行为是人面临危机时所表现出的正常反应,以此减少老年人怀疑、否定自己的负面情绪,减小他们的精神压力。

    多征求意见。在家庭重大事情抉择上,要多与老人商量、交换意见,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

    鼓励参与社交活动。老人要多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区及户外活动。有时候,人之所以有时间“胡思乱想”,多是生活不够充实,年轻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老人。因此,不妨让他们在丰富的业余生活中感受快乐。

    定期组织家庭聚会。年轻一代的家庭如果有集体活动,千万不要忽略家中的老人,带上他们一起吃饭、游玩、野炊,其乐融融的欢聚会让他们幸福感倍增。

    勤说“甜言蜜语”。不要吝啬对父母的感情,感谢的话要及时说出口,就像他们小时候经常夸奖你一样。

    不要顶撞老人。老人心情不好时,可选择回避话题或是以沉默回应,不要说出让他们伤心的话。即使老人有错,进行劝解时也应注意方式,不要让他们感到难堪。▲(由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韩布新指导), http://www.100md.com(北京市民政教育管理学院 郭 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