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3.12.24
编号:3346
“霾单”背后是个“慌”字(社评)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2月24日 生命时报 2013.12.24
     不久前,某购物网站公布了2013消费年度关键词,“霾单”一词赫然在列。该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淘友花在口罩、空气净化器、室内跑步机等对抗雾霾用品上的总额达到8.7亿元,其中购买口罩的人比前一年多了181%,购买空气净化器的人多了131%。霾经济市场的突然“蹿红”,或许在经济学意义上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无论哪个年代,经济消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状态、所求所需。人们大批量购买口罩、空气净化器等用品,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值得买,必须买,甚至可以忽略价格的浮动,形成抢购狂潮。而在“抢”字的背后是什么?是“慌”。

    可以说,2013年是雾霾问题极为突出的一年。年初,以华北地区为主的北方地区深受其害;年末,江浙地区的雾霾态势呈现出赶超之势。城市里“看上去很美”的雾山云海,随着雾霾损害性的进一步确认,已经为人们深恶痛绝。

    面对令人厌恶甚至惧怕的伤害,人们可以采取的方式之一是“避”。但空气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也不是可以被替代的家具物件,我们避不开。于是,能够减轻损伤程度的口罩、空气净化器等便成了救命的稻草。

    不难想象,当购买抗雾霾用品成为唯一的选择时,这些生活在城市雾霾中的人,该是何等的无奈;当他们看到口罩不断地脱销,又是何等的慌乱;如果各地都形成抗雾霾用品的抢购潮,我们会有怎样的恐慌。

    有网友说,“这一年,是全民开始为雾霾埋单的一年”。的确,我们都曾做着消耗环境、加剧污染的事;如今,破坏环境这笔账,终于以雾霾的形式来讨要了。对此,我们必须有所反思和行动。但消除一种社会现象引发的不安,不可能只依靠一部分人的努力和改变。更何况,雾霾问题本就不是一个区域化的难题,它涉及到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整体规划。不论是关闭重污染企业,还是研发清洁能源;不论是限制机动车排放,还是创造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城市环境、号召老百姓在生活中节能减排,我们需要政府行动和政策支持来给予百姓更多的信心。▲,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