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3.12.03
编号:4128
成功是逼迫的结果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2月3日 生命时报 2013.12.03
     1984年12月30日,他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阿克伦。他的父亲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在他还没出生时便抛弃了他的母亲。他从小跟着母亲在俄亥俄州阿肯山胡桃林木街的贫民窟长大。

    1987年圣诞节,母亲送给他一个崭新的篮球,他开心得跳了起来,此前他所有的玩具,都是母亲捡来的。一次,他在看篮球赛直播时,被迈克尔·乔丹精彩的投篮动作吸引,将乔丹当作了心中的偶像,梦想有一天也能成为像他那样的篮球明星。他在狭小的卧室里,贴满了从四处捡来的乔丹的海报。

    1995年,他进入小学一年级,并加入了学校的篮球队。教练乔治·席格觉得他个子高,反应敏捷,是打篮球的好苗子,便鼓励他好好练习,将来打进NBA。起初,他的积极性很高,总会提前来到训练场,很晚才离开。可时间长了,他觉得训练很枯燥,便松懈了下来。席格十分着急,多次提醒他:“要实现梦想,除了刻苦训练,你别无选择。”每次被提醒后,他训练的积极性会提高一点,可一段时间以后,他又会松懈下来。如此反复,席格也拿他没有办法。

    1996年夏天,席格去了别的学校工作,他所担任的篮球队教练一职改由另一位体育老师弗兰克·沃克接任。在进行工作交接时,席格向沃克详细诉说了这个孩子的情况以及自己的无奈。沃克找他谈话,告诫他:“如果你发奋图强,将来可能成为NBA的篮球明星,否则,你将永远住在又脏又乱的贫民窟。”他脑海里顿时呈现出贫民窟的画面,下意识地说:“那样的环境我早就受够了。”沃克说:“那就好好训练吧。”此后,每当他开始厌倦训练时,沃克的话就会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耳边,让他抖擞精神。就这样,他每天放学后都会快速赶到篮球场,训练到很晚。渐渐地,连学校里高年级的学生也不是他的对手了。

    高中时,由于抢眼的表现,他登上了《体育画报》、《灌篮》、《ESPN》等杂志封面,成为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18岁时,他以选秀第一名的身份被克里夫兰骑士队选中。2010年,他加盟迈阿密火箭队,2012年成为了继迈克尔·乔丹之后,第二位在同一年囊括“年度最有价值球员”、“总冠军”、“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奥运冠军”四大荣誉的球员。没错,他就是勒布朗·詹姆斯。

    席格问沃克用了什么方法使詹姆斯彻底转变,沃克说:“我只是把努力和不努力的两种结局告诉他而已。”席格有些疑惑:“就这么简单?”沃克微笑着解释说:“只通过描绘美好未来的方式鼓励,作用是有限的,因为人都有惰性。很多时候,成功是逼迫的结果。而他对苦难的深刻体验本应成为激发他前进的巨大动力。所以,鼓励他,除了为他描绘美好的蓝图之外,还要描绘不努力将导致的糟糕未来。”▲, http://www.100md.com(张 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