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幸福家庭》 > 2017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083911
为个人信息加把锁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幸福家庭》2017年第8期
     窃取手段五花八门

    “老同学聚会拍的照片你自己看吧,哈哈,大家没怎么变呢。查看请点开下面链接……”不久前参加过同学聚会的郭先生收到这条短信后,没多想就点了链接,但他没看到同学聚会的照片。几天后他用手机登录银行账户时出现异常情况,到银行柜台询问时被告知账号已被盗。

    让郭先生中招的是一种名为“相册”的木马病毒,它能在手机中植入窃取信息的恶意程序,手机感染后不仅会造成信息泄露,甚至还可能会导致财产损失。不久前,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16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以下简称《综述》)显示,2016年共发现“相册”类恶意程序47316个,累计感染用户超过101万。

    “相册”类木马只是诸多窃取个人信息程序中的一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法分子由传统的仿冒网址钓鱼欺诈转变成与短信、欺诈电话、手机木马等手段相结合的复杂欺诈,网民不需要在钓鱼网站上输入个人信息,也可能被不知不觉地窃取信息。

    移动互联网应用(APP)也是恶意程序的重要传播载体。一些冒牌应用或带有恶意程序的应用,威胁着个人信息的安全。《综述》显示,2016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通过自主捕获和厂商交换获得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数量205万余个,近7年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人。购物、支付类应用场景的增加,也让个人信息更有牟利价值。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贩卖个人信息,甚至形成了庞大的灰色产业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