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2年第11期
编号:13179426
矢志不渝,钟情中西医结合事业(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1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1期
     1957年,陈可冀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用西医的科学方式来解释中医的号脉诊脉原理。后来在声学专家马大猷院士的支持下,陈可冀他们选择一种拾振器,把脉搏跳动的机械能变成电能来描记下来,当时证明了17种中医的脉象,可以客观描记出来。——比如说高血压病的弦脉,。高血压病的弦脉像弓弦一样,为什么那么硬,跳动那么有力呢?通过拾振器描记证明,它跟由身体交感神经兴奋而分泌出的一种儿茶酚胺物质有关系。这项个工作得到了阜外医院心血管专家黄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生理学家张锡钧院士(学部委员)等专家的指导,后来研究成果也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上。

    早在1958年,陈可冀就和著名老中医赵锡武教授、郭士魁研究员等人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脏血管疾病研究所协作,研究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在研究过程中,陈可冀发现肥胖的人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较多,于是便想联想到,长期吃素的人会不会比较好?于是随后即倡议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963年,心血管病研究室人员在北京的十几个寺庙里,对北京年龄在63岁以上、食素17年到72年的僧尼进行研究,一共做了一百100多例,;另外还有对照组,也是一百100多例。结果经过调查发现,就高血压和冠心病而言,吃素的人和不吃素的人发病情况是一样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长期过分严格素食可导致膳食不平衡,最终形成内源性脂质代谢障碍,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并未显著降低。
, 百拇医药
    陈可冀曾和郭士魁老先生有长达20年的合作关系。郭老善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其临证经验成了陈可冀日后深入研究活血化瘀理论及其应用的重要契机。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周总理提出作出冠心病要有中医药的治疗。的指示之后,有十几家医院参与的北京地区的防治冠心病的协作组成立,由时任阜外医院院长的吴英恺院士担任组长。在协作组成员中,既懂西医又知中医的只有陈可冀一人,。面对重重困难,吴英恺教授院长曾多次对他说:“老陈,你一定要把中西医结合工作坚持下去啊!”一直到现在,他们当时进行临床验证的以活血化淤治疗冠心病经验为基础组成的“冠心二号方”,还在广泛使用。“冠心二号方”里的五味药中,有一个味药是川芎川穹,是一种活血理气的药,中医研究院跟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合作,在这里边川穹找到了一种生物碱(四甲基吡嗪),合成了一种新药“川芎川穹嗪”,可以静脉点滴,治疗脑梗塞,效果也很好,现仍在全国城乡广泛地用使用。

    在研究“冠心二号”的基础上,陈可冀还开发出“抗心梗合剂”、“活血化淤制剂”及“宽胸气雾剂”等多项成果,推动了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并因此多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医药卫生大会奖和卫生部科技成果奖。
, 百拇医药
    1981年,陈可冀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了“《精制冠心片治疗心绞痛临床观察”》,这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第一篇rct多中心临床试验报告。;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白手起家创办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文版;组建了全国中医药领域第一所老年医学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专病专科中心——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

    与时俱进:印证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陈可冀初到北京时,曾经多次趁着闲暇去故宫参观。看见故宫博物院展柜里陈列有好些帝王后妃的脉案,他非常感兴趣,当时就想:这是原始的材料啊,真是太宝贵了,。要是能整理出来该有多好啊!不过,因为当时他才开始学中医,所以,这个念头一直埋在他的心里,等到1980年,才正式提议对那些宫廷脉案、内务府抄件、皇帝及皇后《用药底薄簿》及配方、御药房各项记录、皇帝有关医药的种种“朱批”、宫中敬事房档案及皇上“起居注”等进行整理,进一步实行临床验证和实验研究。时任中医研究院院长季钟朴教授亲自给故宫博物院院长打电话联系,故宫博物院院长同意后,陈可冀他们又打报告给中央档案局、国家档案馆。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相关领导的支持和称赞,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 百拇医药
    清宫医案内容非常丰富,但都装放在麻袋里面,放在不起眼的楼上,有很多保存得比较好,装订成一本一本的,这就是所谓的《用药底簿》了;也有一张一张的处方,手一碰上去就碎了,而且味道特别难闻,都呛鼻子,一打开就呛得人直咳嗽。过去大家对明清的档案,的兴趣都在医药之外的史实秘闻等方面,很少有人去关注医药档案。很多人即使对清宫医案感兴趣,也是希望通过医案能对一些历史疑案做一个了结些了解。因为清代遗留下来很多悬案,比如顺治怎么死的、雍正皇帝是怎么死的、光绪皇帝跟慈禧太后是怎么死的等等。因为正好光绪比慈禧早一天死,所以关于他们的死就有很多的说法,甚至有人就说光绪是被慈禧害死的。陈可冀在看过医案之后发现,光绪很瘦小,去世之前已经病了很长时间,有慢性的消耗性疾病,平常经常发烧、咳嗽,痰里面还有血丝,另外关节也疼,小便也不正常,;而且当时还有西医会诊,请了法国医生多尔福来会诊过,查过尿蛋白等等。所以我陈可冀经过分析后认为觉得这个:光绪皇帝的病情是慢性消耗性多系统结核病,不太像是被慈禧害死的。

    然而,在研究这些清宫医案的时候,陈可冀比较有最感兴趣的,还是全面了解清代的医学水平、治疗诊治的特点,以及各种医学分科、医学制度等等,他特别是更注重医疗经验的归纳整理,看看有没有可能从清宫医案中发掘出好药来。比如,活到八十九89岁的乾隆皇帝所吃的补药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蟠桃丸”,这个方药后来被陈可冀他们发展了,改成了“清宫寿桃丸”;再比如,慈禧到七十70多岁的时候看起来还像一个五十50多岁的人,她的养生特点就是吃一些药品来补养,。她每天吃人参,每天三克,多少年都不间断,;另外,核桃、枸杞、黑芝麻等等她也吃;还有溥仪,他特别爱吃油饼豆浆,但是消化不良,所以经常吃大山楂丸,帮助消化……陈可冀认为,清宫《太脉案》里面那些非常工整的材料、非常完整的病例所反映出来的经验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太医崇尚疗效,如果看病效果不好,有入狱或者判刑的危险;第二,从《太脉案》里面看到可以看出太医院的医生既用经方,、也用时方,而且还注重预防,其中就有各种“预防代茶饮”,也就是把中药拿来当茶喝。, 百拇医药(何晓)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