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6年第34期 > 正文
编号:13070658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2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6年第34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门诊收治的IBS脾虚湿阻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参苓白术散联合贝飞达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8~46岁,平均(27.48±6.539)岁;病程1~5年,平均(2.56±1.781)年。对照组采用西药贝飞达治疗,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8~49岁,年龄(29.67±7.131)岁;病程1~6年,平均(2.71±1.30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

    1.2.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Ⅲ标准诊断[3],病程6个月以上且近3个月来持续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以上症状至少2项:①症状在排便后改善;②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常表现为每天排便>3次、粪便不成形或稀水样便、排便急迫感和(或)排便不尽感、黏液便、腹胀等,诊断为IBS。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9]中脾虚湿阻证制定,主症:①大便时溏时泻;②腹痛隐隐。次症:①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②神疲纳呆,四肢倦怠;③舌淡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3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