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3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360220
循证护理模式在改善儿科患儿态度及依从性中的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25日 朱晓红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改善儿科患儿态度及依从性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儿科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和观察组(循证护理组),每组各43例,将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静脉穿刺及服药依从性情况、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静脉穿刺及服药依从性较佳率均高于对照组,而家长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循证护理模式在改善儿科患者治疗态度中的效果较佳,家长对本护理模式的认可性也较高。

    [关键词] 循证护理模式;儿科患者;治疗态度;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c)-0127-02

    儿科患儿的治疗态度往往较成年患者要差,这主要与其对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有关,同时其对治疗的认同性较差,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表现出不配合甚至抗拒、哭闹等,不仅影响到治疗的顺利进行,而且是造成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1]。本文中笔者就循证护理模式在改善儿科患儿治疗态度及依从性的效果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儿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和观察组(循证护理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1.0~12.5岁,平均(5.7±0.6)岁;疾病种类:支气管肺炎20例,轮状病毒腹17泻,其他6例。观察组患儿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1.0~13.0岁,平均(5.6±0.7)岁;疾病种类:支气管肺炎19例,轮状病毒腹17泻,其他7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构成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同时两组患儿均为需要每天进行静脉穿刺及口服药物者,且患儿家长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和治疗方案进行程序化护理,同时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健康宣教并进行相关基础生活护理的指导。观察组则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其基本护理程序和细节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对每位患儿的个性化护理问题进行评估,然后将护理问题进行解决方案的制定,制定方案的依据均来自对以往相似的成功护理经验的总结,成功案例均来自权威医学网站及病例等,使护理解决方案与护理问题能达到最佳的契合,然后对制定的护理措施进行实施,实施过程中再提出新的护理问题,护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仍以循证解决的方式进行解决处理,最终实现护理的良性循环。后将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静脉穿刺及服药依从性情况、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

    1.3 临床评价标准

    (1)静脉穿刺及服药依从性由医护人员及家长共同评估,以患儿在静脉穿刺及服药过程中均能顺利配合完成为较佳,以患儿在静脉穿刺及服药过程中虽存在一定的不配合性但最终仍可完成为一般,以患儿在静脉穿刺及服药过程中存在明显抗拒甚至影响到治疗的进行为较差。(2)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评估则采用由家长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涉及对护理效果和态度2个方面的评估,每个方面包含3个供选项目,分别为非常满意、较为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率 = (非常满意 + 较为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静脉穿刺及服药依从性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儿的静脉穿刺及服药依从性较佳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护理后观察组的上述两个方面的较佳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家长对护理效果和态度的总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患儿的家长,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儿科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因为穿刺及服药等造成的不适,对于治疗的实施往往存在不配合的情况,甚至对治疗存在哭闹、抗拒等行为[2-3],对于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极为不利;另外患儿对治疗护理的不配合往往导致穿刺及其他干预措施的失败,导致重复穿刺及治疗护理等,而这些又是造成护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治疗护理的过程中改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成为需要重点干预的方面[4-5]。循证护理模式是针对护理问题进行综合评估,然后采用从以往成功经验中总结解决措施的方式进行处理干预,从而实现科学地对护理问题进行解决的目的[6]。

    本文中笔者就循证护理模式在改善儿科患者治疗态度中的效果进行观察,发现其较常规的护理模式更具优势,经护理干预后患儿的静脉穿刺及服药依从性改善幅度均更大,而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也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的患儿家长,这些优势均与循证护理模式更为科学且更为全面地对引起患儿治疗配合性较差的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有关。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循证护理模式在改善儿科患儿治疗态度中的效果较佳,家长对本护理模式的认可性也较高。

    [参考文献]

    [1] 罗琳,付静. 护理干预对门急诊输液室手足口病患儿态度、行为及依从性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12,10(17):1544-1546.

    [2] 郑志英,郭晓翠,林梅芳. 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患儿态度行为及依从性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0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