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277173
临床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有效防护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5日 卢现霞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分析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探讨防护措施。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75名临床护士针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的情况。 结果 其中55名护士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73.33%,人均被刺伤4.67次/年,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拔针、加药、回套针帽、针头入锐器盒、医疗废物处置等。 结论 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很高,但其防护意识淡薄,故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预防针刺伤,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 临床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防护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a)-0180-02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危害,而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1]。据文献报道,每年全球大概有10万护士被针头刺伤。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针刺伤后感染HBV的可能性是19%~40%,被HIV阳性患者使用的针刺伤后获得HIV的可能性是0.2%~0.4%。为了提高临床护士对针刺伤危险因素的认识,降低其针刺伤的发生率,笔者对本院75名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及原因分析,以探讨防护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院所有临床科室的护士共计75名,调查2008年2月~2009年1月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文卷调查表,回收率为100%。调查的内容包括针刺伤的原因:抽血、拔针、 加药 、回套针帽、 针头入锐器盒、医疗废物处置等、以及伤后的处理情况等问题。

    2 结果

    2.1 护士针刺伤原因

    被调查的75名护士中,发生针刺伤的有55名,占73.33%;共发生350次针刺伤,人均被刺伤4.67次/年,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见表1。

    2.2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情况

    见表2。

    3 讨论

    3.1 造成针刺伤的原因

    3.1.1 护理人员的某些操作不规范:不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如在拔针、加药时不遵守规定,操作完毕后回套针帽、分离针头、针头如入锐器盒时未放准确等。

    3.1.2 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患者周转快,工作量大又繁忙,护理人员的缺乏,护士工作时,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造成针刺伤。

    3.1.3 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淡漠:护士对针刺伤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对标准预防的内容很不熟悉,缺乏依从性。

    3.1.4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科室护士长及感染监督员管理不到位,对操作流程不熟悉。

    3.2 有效防护措施

    3.2.1 加强标准预防知识培训和安全教育:执行标准预防,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时,应当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采取防护措施。做好患者和护士的双向防护,执行有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及组织黏膜等各种操作时,应戴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

    3.2.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强化针刺伤的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严禁护士从使用过的针栓上分离针头、回套针帽,同时加强医疗废物的处理,不要将损伤性废物与其他废物混放,严防造成二次伤害。正确使用锐器盒是防止和减少操作者针刺伤的有效措施。操作后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减少污染物的污染,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

    3.2.3 建立针刺伤的登记报告制度。制定针刺伤的应急预案,及针刺伤的处理原则。针刺伤后的处理原则:从伤口的近心端轻轻挤压伤口,促使伤口处血液流出,同时用流动水冲洗,用肥皂清洗5 min,再用0.5%的碘伏或75%的酒精进一步消毒伤口并包扎。针刺伤后的临床护理人员立即填写登记报告表,直接报告给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暴露的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如果接触的是乙肝患者,临床护士应在24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进行乙肝五项检测,阴性者注射全程乙肝疫苗;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及时检测HIV抗体,并定期复查,及时填写“传染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报告感染管理科。

    3.2.4 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医疗护理器具。安全针装置及毁形器的保护作用已被证明明显降低针刺伤事件及潜在感染血源性疾病[2]。因此应大力提倡使用安全型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具有安全装置的针具,降低锐器伤害的危险[3-4]。

    3.2.5 针对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经与院领导的共同协调,通过招聘来增加护理人员的比例,以此来减轻工作中的个人劳动量,降低针刺伤的危险性。

    3.2.6 心理疏导。针刺伤的危害除感染等生理损害外还包括心理损伤,后者的损害可能是持久且严重的[5]。特别是被HIV、HBV阳性的血液针刺后,护士会更害怕、恐惧、焦虑、心理压力增大,医院的管理者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应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提高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切实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真正降低护士针刺伤的感染率,降低因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职业危害,提高临床护士的职业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王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 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4,38(6):422-42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9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