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076879
消风散加减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杨茂森,张晶
第1页

    参见附件(1967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消风散加减对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5月~2009年5月121例门诊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消风散加减为主的汤药及伯克纳外用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用消风散加减为主的方剂治疗变应性鼻炎,采用祛风、益气、扶正的治疗方法,疗效较好。

    [关键词] 消风散;变应性鼻炎;中药;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65.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b)-088-02

    变应性鼻炎又称为变态反应性鼻炎,是机体对某些变应原敏感性增高而呈现的以鼻腔黏膜病变为主的,主要由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1]。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临床以鼻痒,阵发性喷嚏连续发作,大量水样清涕,鼻塞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嗅觉减退,经久难愈。常常伴发过敏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等。属于中医的鼻鼽范畴。近年来其发病率日渐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的痛苦。笔者2007年5月~2009年5月运用消风散加减治疗变应性鼻炎取得明显疗效,兹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1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男65例,女56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6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2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平均年龄32.4岁,病程平均5.4年;对照组63例,平均年龄28.8岁,病程平均4.7年,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治疗前计分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1.2 诊断标准

    患者均具有打喷嚏,流清涕和鼻黏膜肿胀3个典型的临床症状。鼻分泌物涂片嗜酸粒细胞和(或)鼻黏膜刮片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阳性。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者常年性发病,1年内发病日数累计超过6个月,1 d内发病时间累计超过0.5 h,病程至少1年。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呈季节性发病,发病季节基本一致,病程至少2年[2]。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消风散加减:荆芥15 g,防风15 g,蝉蜕10 g,牛蒡15 g,白芷20 g,乌梅15 g,当归20 g,生地30 g,甘草10 g,苍耳10 g,辛夷15 g,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气虚明显者兼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气短,自汗,面色恍白,便溏,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加党参20 g,黄芪40 g,白术15 g,阳虚明显者兼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嫩,苔白,脉沉细,加桂枝15 g,细辛5 g,附子5 g。

    1.3.2对照组伯克纳(丙酸倍氯米松鼻气雾剂)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生产 2喷,每日2次喷鼻。

    1.4疗效标准

    1.4.1症状、体征分级评分以15 d为1个疗程,根据症状、体征分级进行评分,其标准见表1。

    体征计分标准: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紧贴,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记录为3分;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紧靠,其之间尚有小空隙,记录为2分;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记录为1分。

    1.4.2疗效评价 根据症状、体征计分评定疗效:改善百分率≥66%为显效,26%~65%为有效,≤25%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χ2=7.2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变应性鼻炎日益增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多见,原则上,变态反应性鼻炎不宜手术治疗,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

    变应性鼻炎是主要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于中医的鼻鼽范畴,主要由于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风寒之邪乘虚而入,犯于鼻窍,致孔窍不利而发,其表现在肺,病理变化与脾、肾有一定的关系。《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太阳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变应性鼻炎症状出现迅速,符合风邪致病的特点。所以鼻鼽发病期是以风邪外侵为主,兼见肺脾气虚或肾阳不足。《素问·玉机真藏论篇》:“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诸病源侯论·鼻涕侯》:“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故治疗应以祛风通窍为主,根据兼证不同,兼以益气固表,助阳散寒。方中荆芥、防风、蝉蜕、牛蒡祛风为主,白芷、苍耳、辛夷芳香燥湿通窍,当归、生地养血,当归兼有活血的作用,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乌梅敛肺涩津。气虚加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阳虚加细辛、附子、桂枝助阳散寒。上药合用共奏祛风通窍,兼益气健脾,散寒固表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3-4]具有抗过敏作用,细辛、白芷、甘草、黄芪、乌梅等中药具有抗组胺及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效应,辛夷[5-6]有收缩鼻黏膜血管的作用,能保护鼻黏膜,并促进黏膜分泌物的吸收,减轻炎症,乃至鼻腔通畅,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挥发油有抗过敏作用。因而本方具有明显的抗变态反应作用,消风散针对变应性鼻炎的致病因素而设,可较快速的缓解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从而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姜慧,贾飞飞,申旭波,等.变应性鼻炎的现况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6):186-18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6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