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2016909
医学理论教育的期末课程设置与方法的思考与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2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473KB,2页)。

     [摘要] 本文结合儿科学课堂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理论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方法。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本学期最后一堂课,以新的教学方式,对本学科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纵向归纳、横向整理,以及重点与难点讨论。使学生对于重点内容掌握程度、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复习阶段自我归纳整理质量,以及解题能力等方面的学习质量均可有明显提高。课堂理论教学仍然是医学基础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精心安排学期最后一堂课的特殊形式所取得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 医学教育;儿科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0(c)-120-02

    在临床医学教学计划安排中,大多数课程的教学时数跨度为一个学期。该学期结束时,常为一门课程理论教学计划的完成。临床理论课程通常按系统或疾病纵向讲授,多数教学单位的课程中,最后一节课也往往是某一系统或疾病的理论讲授,并无归纳或总结。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医学教学,以及在多年的教研室管理过程中发现,在最后一堂课进行归纳与总结的意义非常重要。现将发现的问题、有关思考,以及所采用的对策与效果,简要归纳与总结如下:

    1 背景与方法

    1.1 学期末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1.1.1 缺乏总体归纳能力一门课程经过一个学期或周期的教学,将涵盖较多内容。目前医学生学业繁忙,平时难以进行阶段性归纳与整理,学期结束时常缺乏对该课程所授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与把握。

    1.1.2 难以进行横向联系临床理论课程通常按系统或疾病纵向讲授,在未进入临床实习,缺乏实践经验之前,学生难以独立地将各系统疾病进行详细地横向对比与理解[1]。

    1.1.3 容易出现课程间混淆在理论课程学习阶段,往往有几门临床学科同时学习,各门课程中同一系统疾病内容常有雷同之处,如内科与外科、儿科与内科等,在缺乏实际临床经验之前,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时,常易出现混淆[2]。

    1.1.4 紧张与焦虑情绪学期将尽,考试在即。在缺乏足够临床实践经验之前,理论内容绝大多数依靠记忆。目前医学生课程繁多,平时难有足够时间进行复习与整理,故大考之前有较多内容需要归纳与背诵,难免产生紧张情绪,降低复习效率[3]。

    1.1.5 外部环境影响考试之后将迎来较长假期,目前业余生活比较丰富,某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难免受到外部因素的不良影响,或因思考与计划假期生活,而影响复习质量[3]。

    1.2 笔者教研室所采用的对策

    虽然因目前比较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各门课程的学时数有所减少,如儿科学总时数为81个学时,见习与理论课时数之比为1∶2。虽然可供安排的理论课程时间有限,但教研室在课程安排上仍保留最后一堂课为归纳与总结,共2个学时,详细计划各部分内容具体时数(表1),由课程主讲教师担任授课,具有针对性的进行下述讲解:

    1.2.1 纵向归纳采用PPT列表形式对整个学期儿科学所授内容进行归纳,简要罗列所有课程主要内容后,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提出各系统疾病的要点与难点,帮助学生提高对于所有教学内容的全面了解。

    1.2.2 横向整理对于曾经独立授课的各系统疾病内容进行横向联系,如①新生儿各常见疾病的相互关系:以新生儿窒息为主线,联系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黄疸与感染性疾病相互间的关系;②小儿各系统疾病的相互影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线,联系常见传染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其他系统疾病的相互关系;③以某一常见症状(如惊厥)为主线,列举各年龄段的常见病因,如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手足搐搦症、各种类型中枢感染等。

    1.2.3 概括儿童与成人各系统疾病的区别将容易与成人内科某些章节混淆的内容进行对比和归纳,如心力衰竭、肺结核、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常见病因、疾病类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与转归等。在上述“横向整理”阶段,适当解说。

    1.2.4 难点解读前几届学生理论考试中答题错误概率较高的内容,往往是学生的难点。由此,课前进行认真归纳,找出3~4处常见难点进行认真解释,帮助与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弥补理论授课时可能存在的缺陷。此法并非片面提高考分,主要是为了教学质量。

    1.2.5 提高答题能力目前的考卷中的考题形式存在多样化,可有多选题、名词解释、填空题、是非题、问答题和病例分析等诸多形式。如果学生缺乏对于各类型考题的解答要求理解力或正确答题的能力,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高,仍有可能影响在试卷上的表达能力,而不能客观正确反映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需简要告知各种体型的答题基本要求,尤其是问答题与病例分析等内容较为丰富的体型。如问答题需抓住要点,简明扼要、回答切题。病例分析解题过程中,避免只表达主要诊断,而遗漏次要诊断;诊断依据需显示分析思路,答题将具有逻辑性,也能避免疏漏;治疗方面突出重点等。

    1.2.6 人文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以人为本,以正确的方式、态度和语言,鼓励学生认真复习、舒缓焦虑与紧张情绪、正确面对外部影响,端正学习态度。

    1.2.7 讨论与答疑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进行详细解答。酌情出题或进行启发,增加师生互动性,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2 作用

    2.1 学生学习质量提高

    学生在对儿科学整个课程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在①重点内容掌握程度;②综合分析思维能力:③复习阶段自我归纳整理质量;④解题能力等方面均可有明显提高。通过充分讨论答疑,解决教师未能发现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可能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儿科教研室自从采用这种,在学期最后一堂课进行归纳与总结的教学方式后,在教材与试卷题库未作改变的情况下,期末考试成绩明显提高。

    2.2 为了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通过整个儿科学理论课程内容的纵向整理与横向比较,教师在课堂上所提供一系列归纳式表格与思维线路图,在实习阶段也发挥了比较明显的作用,学生能够对照具体病例随时参考,加深理解,拓宽思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2.3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由于教学质量提高,降低了学生复习迎考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应考自信心,是学生能够更积极地进行全面复习与自习整理,也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部不利因素干扰。

    2.4 提高教研室教学质量

    ①以归纳与总结形式上最后一堂之前,教研室必须检验前一学期试卷中,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因教学质量缺陷,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理解错误的共性问题。②主讲教师在该堂课中与学生讨论答疑,进行充分互动之中,可以发现其他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或见习实践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利于教研室及时进行总结与整改。③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教学质量督查作用,提高了对于每一门课程授课教师的态度与质量要求,有利于促进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端正教学态度,自觉努力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3 讨论

    随着医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经验的逐步积累与交流,临床医学教育的水平正在逐渐提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7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