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7年第19期
编号:11529886
改革与医护压力及管理策略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24日 印爱平
第1页

    参见附件(183KB,2页)。

     【摘要】改革因素从多方面影响着医护人员的职业压力水平,需要重视医护职业压力对医院绩效的负面影响。强调压力管理的意识,积极创设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提高医护人员压力应对能力是对医护人员进行压力管理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医护人员; 职业压力; 压力管理

    医护人员由于职业和职业环境的特殊性,成为一个处于过高压力情境中工作的群体 [1],职业压力过大可导致身心健康问题和医疗工作质量问题,乃至影响整个医疗机构的工作绩效。随着我国卫生改革的深入,医护职业压力增加,成为卫生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改革角度科学地认识当前医护压力问题,分析医护压力状况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提出处理压力认知和行为的策略与措施。

    1改革对医护压力的影响

    1.1服务模式的转变我国卫生改革的目的,是满足人群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施,医疗服务的理念从以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患者为中心,服务内容从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向身心保健以及疾病的预防等广泛的卫生服务上。从而要求医护人员在心理和社会领域研究医学问题,以综合性思维方式处理医学问题,学习和运用人文科学知识和技能,以适宜的技术和高情感的投入,向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服务,并追求实现卫生服务的经济有效、高覆盖和高满意度。服务模式的转变对医护人员是一种挑战,因此出现的继续教育增加、工作内容扩大、工作负荷增加,岗位要求提高、岗位变动等成为新的职业压力源。

    1.2人事与分配制度的改革医院实行人事制度的改革,全面推行了以聘用合同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竞争意识、紧迫感和危机感。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医药分开核算、药品降价、收支两条线、分级管理、二级分配等措施,改变了医疗机构原有的运行机制。受市场化运作因素和实利至上观念的影响,医护人员直接面对个人发展、利益分配等现实问题,容易引发心理冲突、人员流动性增加。尤其是我国的护理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后的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护理人员普遍认为待遇不高,人员流动及缺失问题突出,形成了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短缺的状况。在基层医疗单位,因财政补贴政策不足,医护人员生存风险大大增加,职业稳定心理状况较差。

    1.3社会监督与社会舆论的影响卫生改革关乎广大居民的健康保障问题,始终处于改革的最前沿,社会人群对卫生改革尽快解决看病贵、看病不方便的问题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实际上,我国卫生改革经历数年,解决居民的医疗保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社会人群的期望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过高的期望增加了居民在利用卫生服务过程中不满意心理。而居民对于医疗工作本身所具有的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风险后果严重的职业特点认识不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