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 > 2014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674788
中老年人热衷户外运动,健康防护要做好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日 现代养生·上半月2014年第1期
     人到中年,彰女士的腰上渐渐有了“游泳圈”,为此她决定多出去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但是第一次的户外行就让彰女士有点后怕:有一段路要涉水。水不深,只到脚踝左右。为了避免鞋子灌水,彰女士脱了鞋子赤脚过去。水底的石头挺滑的,她不小心滑了一跤。上岸后穿上鞋袜继续前行。可越走脚越痛,脱了鞋子一看,坏了,整个袜子都被染红了。原来刚才摔跤时被石头割伤了,但因为水温低,痛觉被麻木了,出血点也被暂时掩盖着。路上一走,血液循环加快,痛觉、大量出血全来了。贴上止血贴也完全止不住。于是整体行程中断,溯溪行变成了营救大行动。被送到市区的医院包扎时,不知道是紧张还是出血较多,彰女士都已经有点眩晕。现在想起来,如果不是当时队伍中有一个医生帮她及时止血,如果不是当时队伍中“老驴”挺多,齐心帮她“运”出水边小悬崖,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参加户外运动这种小伤很常见,在健康上,应当如何防范?

    户外运动时要关注脉搏变化

    目前户外登山的许多人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人到中年,很多身体指标都会变化,首先就是体力变差、力量弱了,不少人会有基础病,如果没有长期锻炼的基础,是不适合参加攀岩、溯溪、穿越等狭义户外运动的。

    要健康地参加户外活动,首先要做好热身运动。现在很多户外运动的团队,先是集体坐车到某个山脚下,然后开始徒步穿越,医生表示,这是非常不好的行为。长时间坐车,人的血液循环并不畅通,下车就进行大强度的运动,容易出现运动损伤。最好是下车后先进行15~30分钟的热身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再进行徒步运动。

    在徒步过程中,节奏要匀速,忽快忽慢、忽强忽弱的运动也会影响到身体状况,让身体更容易劳累。在运动中,要注意一下自己的脉搏。60岁以上者如果脉搏大于100次/分钟,30岁左右的人如果脉搏大于130次/分钟,那么就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运动强度,要稍微休息一下了。运动累了后需要休息时,不要一下子停下来,立即坐下来。要慢慢地把节奏慢下来,以达到休息的目的。人在运动中突然停下来,心肺功能所受的刺激变化较大,对健康不利,而且人在高强度的运动之后,体内乳酸会堆积,突然坐下来,想再站起来就会感觉很累。

    受伤后急救不当会二次伤害

    户外运动发生摔伤后,首先确定是不是有骨折,如果是颈部和躯干受伤,最好是原地不动等救援,不专业的搬动容易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如果四肢骨折,就要用树枝、夹板等进行固定,而且上下关节都要固定好,这样才不容易移位。

    倘若出血了,要在近前端扎紧止血,需要注意的是,15分钟到半个小时左右要松开一次,以免扎得过紧导致肢干缺血坏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创面加压止血,一般情况下,压个十来分钟就能止住。

    扭伤也是户外活动中常见的问题。户外有一种说法:继续坚持走,等血液循环开了,就能把扭伤部分的淤血散开,扭伤也就好了。医生表示,这种说法不科学。扭伤后必须先冷敷24小时后才可以热敷。一开始热敷或者继续运动,会导致扭伤处组织液渗出更多,肿块更大,不利于恢复。

    户外装备不是装酷是保障

    户外旅行,安全警钟要长鸣。业内人士表示:首先,户外活动,最好带上绷带、夹板、创可贴、纱布、碘伏等相应的药品。

    其次,建议户外爱好者在户外活动时不要忽略装备的重要性。很多人看到别人全副武装出游,以为对方是装酷,其实不然,这是一种保障。

    户外活动是旅游项目的一种,但是不能如普通旅游那样随意。比如鞋子,不能穿不适合运动的鞋子,也不能一双登山鞋走天下。要根据不同的线路选择不同的鞋子,比如登山时选择有保护脚踝功能的中帮鞋,并使用登山杖、戴护膝。溯溪时戴好头盔等,这些都能很有效地防止受伤。还有,秋冬登山后,很多人会感冒。这就是因为许多人等走热了出汗再脱衣服。最好是穿排汗功能好的服装,并且稍微发热就及时脱衣服,否则汗液黏在身上特别容易着凉,让锻炼健身变成受冻生病。 (李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