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 > 2012年第5期
编号:12233269
常怀乐意莫生气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1日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2年第5期
常怀乐意莫生气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八九,难免遇到生气的事。这时如果不加节制,火冒三丈,怒发冲冠,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危害健康。如果自我息怒,自己给自己消消气,便会很快转变不健康的情绪。德国学者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清末文人阎景铭写过一首《不气歌》:“他人生气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将命废。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名叫爱地巴的人,一生气他就跑回家去,然后绕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后来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多,而一生气时,他仍要绕着房子跑三圈,哪怕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也在所不辞。孙子对此颇为不解,便问他:“阿公!您生气时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这里面有什么秘密?”爱地巴便对孙子说:“年轻时,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时,我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我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怎么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跟别人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工作和学习了。”孙子又问:“阿公!成了富人后,您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呢?”爱地巴笑着说:“边跑我就边想:啊,我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由此看来,生气是可以控制的。爱地巴算得上一个聪明的人,他对待生气的做法很值得我们效法。
, http://www.100md.com
    生气有害健康,这是不争的事实。《淮南子·本经》上讲:“人之性,有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发怒则有所释憾矣!”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在发怒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含量显著提高,交感活性物质增加,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增加,促使小动脉收缩痉挛,致使血压升高。有人观察,血压140毫米汞柱的人,激动时可升高至192毫米汞柱,这就容易使薄弱的脑血管破裂出血。同时,发怒时人的血与尿中含过量的去甲肾上腺素,会导致心跳加快、耗氧量增加、凝血机制失调和血栓形成,进而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率失常,甚至瘁死。美国心理学家爱尔马,为研究生气对人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只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结果发现:即使同一个人,他心平气和时所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澄清透明,一无杂色;悲痛时的“气水”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淡绿色沉淀;生气时则有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生气时的“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只过了几分钟,大白鼠就死了。这位专家进而分析:如果一个人生气10分钟,其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人生气时,会分泌有毒性的物质。经常生气的人无法保持心理平衡,自然难以健康长寿,活活气死者也不罕见。
, http://www.100md.com
    生气有害于身心健康,我们应当学会控制自己,尽量做到不生气。万一碰上生气的事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自己先给自己“消气”,使不良情绪得到疏导,而不致“气”出病来。遇到恼怒,戒字当先,是最好的心理措施。戒,警也,引申为戒除、改去。要想养身,就要警戒和除去恼怒,不去生气。这里有一个道德修养和陶冶情操的问题。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曰:“行忍情性,然后能修。”这两位“圣人”都把能忍让克制自己的情绪,当作一种内在的修养。养身以戒恼怒为本,要养怡身心,就要下功夫进行品德修养。要做到不生气、少生气,就要思想开朗,心胸开阔,宽宏大量,宽宏为怀。凡事要想得远点,想得通点,想得开点,不要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于细枝末叶的区区小事。心理容量要大,能忍则忍,能让则让,这样遇到本该生气的事也就会云消雾散。要学会息怒,善于控制和调理自己的情绪,把生气消灭在萌芽状态。万万不可认为生气是正直、坦率的表现,甚至是什么值得炫耀的豪放。那样就会放纵自己,以至性格像放荡不羁的野马,整天都有生不完的气,发不完的火,害人害己,贻患无穷。如果我们拥有心宽能忍的阳光心态,常怀乐意莫生气,不啻于掌握了一剂健身良药,何乐不为!, http://www.100md.com(赵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