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养生保健指南》 > 2017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061866
老掉牙不该是常态
http://www.100md.com 2017年4月1日 《养生保健指南》2017年第4期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了以后牙齿掉光是很正常的事。这个谬论已经害苦了好几代人。其实,年龄和掉牙没有必然关系,老人也可能保有一口漂亮的牙齿。

    50岁前掉牙不正常

    人体器官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衰退,牙齿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人到了30岁,牙釉质开始逐渐变薄、变色,如果不认真刷牙,牙齿就会变黄。

    到了40岁左右,人的唾液分泌减少,对口腔的冲洗抑菌作用减弱,细菌开始逐渐存积,侵袭牙龈组织,使其萎缩,进而导致牙齿轻微松动,出现缝隙。此时很多人会发现,牙齿竟然变长了,其实是牙龈萎缩的表现。如果牙龈红肿、刷牙或咀嚼时出血,说明有牙龈炎。

    50岁时,牙釉质在口腔酸性环境中逐渐流失,让牙本质暴露,牙齿变得敏感易碎,容易出现损坏、缺失,牙周病随时可能缠上身。不少老年人的牙齿很敏感,吃冷、热、酸、甜的食物时会疼痛,这就是因为牙齿经过长时间磨损,与神经联系密切的深层牙体暴露,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

    60岁以后,牙齿变得松动无力,嚼东西没劲,别说排骨、肉类,就连蒜薹、芹菜都要焖软了才能咬得动,掉牙也开始困扰许多老年人。

    虽然牙齿在不断磨损,但只要注意口腔卫生,50岁之前是完全可以不掉牙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2001年就提出“8020”计划,即80岁的老人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能够正常咀嚼食物、不松动的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3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