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保健指南》 > 2016年第6期
编号:12763016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心内膜炎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1日 养生保健指南 2016年第6期
     【摘要】目的: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心内膜炎的临床及预后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51名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心内膜炎患者,研究人员对上述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链球菌是导致该病症的主要致病菌,所占比重为47.1%,有52.9%患者存在着并发症,有30名患者选择了手术治疗方式,所占比重为58.8%,其中有21名感染心内膜炎进行了早期手术。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心内膜炎死亡率达到了19.6%,通过严重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并发症可以有效的预测死亡率,降低死亡率的最佳方法就是手术。上述数据真实有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心内膜炎的死亡率比较高,若患者出现了严重心力衰竭或者是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了并发症,则都证明患者预后依然存在着问题,至今为止,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降低死亡率的手段。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预后

    因为现今的外科手术水平比较高,这使得很多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以一直生活到成年,这就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内膜炎病症,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心内膜炎具有比较好的死亡率,如果可以在预后进行适当的干预,就能够大大降低死亡率。本文选取51名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心内膜炎患者,对其临床以及愈后分析,以便能够为相关患者以及医生提供借鉴,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

    选取51名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心内膜炎患者,其中有24名男性患者,27女性患者,发生感染心内膜炎时,最小年龄是18周岁,最大年龄是58周岁。

    2.方法

    研究人员详细记录其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治疗,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有无IE复发及并发症等。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1.5软件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数据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校正后的OR和95%CI。

    二、结果

    1.这其中有9名患者曾经进行了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所占比重为17.6%;有11名患者有感染心内膜炎诱因,这其中有5名患者是由于口腔操作不当,有3名患者是由于牙周感染,有2名患者是由于皮肤外伤,有1名患者是因为剖宫产手术。上述51名患者都均匀发热症状,有19名患者出现了贫血症状,有16名患者出现了脾大,有10名患者出现了肝大,有5名患者出现了Osler结节,有6名患者出现了Janeway皮损症状。

    2.上述51名患者中有19名患者血红蛋白没有超过110g/L,有5名患者血小板没有超过100×109/L,有22名患者出现了镜下血尿的问题,有10名患者出现了蛋白尿;有40名患者的外周血培养呈现出阳性特点,所占比重为78.4%,有24名患者由于链球菌数感染,所占比重为47.1%,有9名患者是由于葡萄球菌属而感染,所占比重为17.6%,有3名患者由于肠球菌而感染,所占比重为5.9%,有2名患者由于铜绿假单胞菌浙为感染,所占比重为2%。有11名患者血培养呈现出阴性特点。有9名患者有过心脏手术历史,其中有8名患者血培养阳性。

    3.有34名患者为心内赘生物,所占比重为66.7%;有19名患者借助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发现有16名患者有心内赘生物;有16名患者的不只一个部位出现了赘生物。有11名患者出现了左心赘生物。

    4.有27名患者出现了并发症,有些患者出现了多种并发症,其中有9名患者出现了严重瓣膜反流并发症,所占比重为17.6%,有5名患者出现了瓣膜穿孔并发症,所占比重为9.8%,有1名患者出现了瓣周脓肿并发症,所占比重为2.0%;有15名患者出现了系统性拴塞并发症,所占比重为29.4%,还有3名患者出现了脑出血并发症,所占比重为5.9%,4名患者出现了左心衰并发症,所占比重为7.8%,2名患者出现了肾功能不全并发症,所占比重为3.9%。

    5.预后分析

    有7名患者治疗过程中死亡,所占比重为13.7%,其中有4名患者是由于严重心力衰竭而死亡,有3名患者在研究者随访期间死亡,所占比重为5.9%。30名手术患者有2名患者死亡,所占比重为6.7%,都是在急诊术3d后死亡,其中1名患者因为脑出血死亡,另一名患者因为心衰死亡;药物治疗组有8名患者死亡,所占比重为38.1%,手术治疗死亡率要明显低于药物治疗。

    三、讨论

    近年来感染心内膜炎的基础心脏病类型发生了变化,先天性心脏病的比例正在上升。本研究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在感染心内膜炎的基础病中可占到20.6%。在发生感染心内膜炎的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中,仍以未修复的VSD和PDA多见,这与高压力的左心循环导致高速血流损害心内膜、为细菌定植提供场所有关。随着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成人期前已行手术修补,降低了感染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而未经修补的VSD中感染心内膜炎的发生率为3.8例/年/1000人。因此小VSD和PDA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但有发生感染心内膜炎的风险,应引起重视。在21.6%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心内膜炎的患者中可找到明确诱因,以口腔操作及牙周感染最为常见,与既往研究一致。对于未修复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口腔操作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教育患者重视口腔卫生有助于减少感染心内膜炎风险。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属,这与相关文献的结果相一致。但在有心脏手术史的感染心内膜炎患者中,粪肠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较为常见。因此对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感染心内膜炎患者,如无心脏手术史,经验性治疗可首选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抗生素,而对于有心脏手术史者,选择覆盖革兰氏阴性菌的广谱抗生素更为合适。既往研究显示年龄、心功能不全、金黄葡萄球菌感染、人工瓣膜、赘生物大小、脑栓塞等与感染心内膜炎死亡率的增加相关,手术治疗可降低感染心内膜炎的死亡率,本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果。本研究显示,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心内膜炎患者的预后。提示对于发生感染心内膜炎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除采取针对相应病原体的抗感染治疗外,应行手术清除残余病灶并纠正先天畸形。今后可行更大规模的对照研究,进一步明确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感染心内膜炎患者预后的影响,寻找获益最大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张健瑜,杨超,梁茜,岑锦明,刘大钺.7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09)

    [2]王超,苗齐.早期外科干预感染性心内膜炎:利大于弊[J].医学综述.2013(07)

    [3]高文旭,马丽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08)

    [4]刘发琼.感染性心内膜炎75例临床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3(08)

    [5] 杨亮.2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02), http://www.100md.com(刘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