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正文
编号:13340090
反疫苗只会自受其害
http://www.100md.com 2019年2月26日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教授 王月丹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主任 吴 昊

    通过疫苗防范传染病,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公共卫生成就之一”。然而,近年来这一成就却遭到质疑。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甚至出现“反疫苗运动”,不少家长拒绝给孩子打疫苗,导致一些本已少见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我国也有不少家长对疫苗心存质疑。《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权威专家,他们均表达了明确态度——疫苗安全性很有保障,接种疫苗是人类战胜传染病的最强有力武器。

    各国都有反疫苗声音传出

    近日,一场迅速升级的麻疹疫情席卷美国华盛顿州西南部小城克拉克县。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传染性极强,没患过麻疹也没打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患者后极易发病。2月初,克拉克县出现了几例麻疹,到了2月8日,已有19人确诊,且还在持续增加中。这些患者几乎都没打过麻疹疫苗。当地卫生部门不得不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2019年以来,美国麻疹病例已达127例,呈上升趋势。美国医学专家表示,反对强制打疫苗的地区,更可能成为传染病肆虐的温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主任斯科特·戈特利布表示,如美国各州再不改变疫苗接种的宽松法律,联邦政府将介入。

    这已不是美国第一次出现“反疫苗恶果”。2017年6月,明尼苏达州出现“近30年来最严重麻疹疫情”。当时,该州上半年就出现了73例麻疹,而2016年全美才确诊70例。当地卫生部门官员分析,美国流传着种种疫苗谣言,一些人听信后拒绝打疫苗,因此付出惨痛代价。在谣言散播者中,美国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表现得很突出,他曾多次在社交平台上表达“疫苗有害”的言论,遭到医学专家强烈反对。

    在欧洲,反对疫苗的声音也常“兴风作浪”。2017年8月,意大利上一届政府出台“强制儿童接种疫苗”法案,家长要想让孩子上公立幼儿园,必须提供10种疫苗的接种证明。若家长拒绝给孩子接种,将面临500~1000欧元(1欧元约合7.6元人民币)罚款。让人意外的是,到了2018年8月,在意大利新一届政府的推动下,此前的法案被废除,不再强制儿童接种10种疫苗。现任意大利副总理马泰奥·萨尔维尼公开表示:“接种疫苗毫无必要而且危险。”对于政府的决定,不少意大利人表示出深深地担忧:“出台这样的法规太不负责任,将使意大利倒退回中世纪”“反疫苗者等同于杀人”……意大利卫生主管部门也接到了30万民众的签名抗议,要求政府保留疫苗法案强制措施。在意大利,反对疫苗的声音虽非主流,但其中的一小部分人很有话语权,影响了一些父母的态度。另有数据显示,意大利麻疹病例数量仅次于罗马尼亚,是欧洲麻疹发病率第二高的国家。

    在意大利的邻国法国,政府对待疫苗的态度恰好相反。法国曾是“全世界最不信任疫苗的国家”,多达41%的法国人不信任疫苗。但2017年10月,法国通过法案,要求从2018年起新生儿必须接种疫苗,并且将强制接种疫苗数量从3种增加到11种,新增疫苗中就包括麻疹疫苗。孩子不打疫苗不得入学,父母也会受到监禁和罚款。之所以做出这一调整,是因为近年来法国一些传染病病例显著增加,低疫苗覆盖率让法国面临疫情暴发的风险。因此,法国这一强化疫苗接种的措施,被国际上评为“补课”措施。

    反疫苗者借口种种

    反对疫苗的人究竟出于什么目的呢?美国作家尤拉·比斯在其著作《免疫》一书中写道,人们对疫苗的抵触其实一直都有,受到宗教、文化、利益、谣言等诸多因素影响。

    18世纪后叶,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于是“牛痘疫苗”诞生,这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疫苗。但对当时的人来说,接种牛痘疫苗实在恐怖,那时的接种方式是:刚接种过不久的人,他手臂上水泡里的液体,就是下一个人的“疫苗”。这一接种方式容易传播其他疾病,还会让人觉得不适,在当时遭受了诸多抨击。由于接种疫苗后手臂会留疤痕,有宗教人士宣称这是魔鬼的印记,导致一些人抵制疫苗,这一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轰动世界。她在书中讲了杀虫剂“滴滴涕”对生态的破坏,反对农药滥用,却被后来的人夸大成“反对一切化学物质”“纯天然的才是好的”。于是,秉持这些理念的人开始抵制含有化学成分的疫苗。殊不知,微量铝盐、甲醛等化学成分确保了疫苗的安全有效,且没有证据证明对人体有副作用,可很多反疫苗者还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想法。

    1974年,英国有报道称,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发生了36起严重神经系统反应。电视新闻持续报道此事,公众丧失信心,导致接种工作中断,接种率从81%降为31%,后来造成百日咳疫情暴发。同一时期,日本也因媒体报道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发生与英国几乎相同的一幕。尽管英国卫生主管部门再三向公众确认疫苗安全,并启动了“国家儿童脑病研究”,证实了婴幼儿神经疾病与疫苗关联度极低,但公众疑虑还是难以打消。

    1998年,英国医生安德鲁·J·韦克菲尔德等人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称,预防麻疹、风疹、腮腺炎的疫苗可能和自闭症有关。虽然说的只是“可能”,但这篇论文被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公众对疫苗的不信任,接种率骤降。此后十几年间,不同研究人员用十几项证据确凿的研究证明,打疫苗不会导致自闭症,但仍难消除已经给人们造成的恐慌。后来有人发现,安德鲁是在收受相关利益团体贿赂后,故意在论文中得出这么一个坑人的结论。2010年初,《柳叶刀》因该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撤回了这篇文章,安德鲁因此失去行医执照。至此,虽然真相大白,但“打疫苗导致自闭症”的谣言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反疫苗运动”,特朗普不建议打疫苗的理由就是基于这个研究,可见其社会危害仍未散去。这起事件后来被评为医学界“过去100年间最具迫害性的医疗骗局”。

    近年来,又有一些质疑疫苗的“新理论”跑出来哗众取宠。比如今年春节期间“HPV疫苗有严重副作用”的谣言又传起来。实际上,国际大量权威研究证实了HPV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公众不必担心。尤拉·比斯说,如今以讹传讹的流言,借助不善思考的人们,在互联网上得到了“永生”,轻而易举地摧毁了人们千辛万苦推广的真理和建立的信任。大家只有利用理性思维,才能为真理拨乱反正。

    我们应如何看待疫苗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吴昊向《生命时报》记者解释了疫苗的作用机制。病原体通过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侵入机体,使人生病。而疫苗中灭活或减毒后的微生物或其组成物质,会刺激人体免疫细胞分泌抗体。当机体遭遇病原体时,抗体就像身体派出的战士,提前与病原体在血液中结合,阻挡病原体与细胞结合,我们就不会因病原体感染而生病了。疫苗使人类在面对传染病威胁时,化被动为主动,在降低死亡率和提高寿命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有疫苗的时代,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一些烈性传染病可能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走向。比如20世纪60年代前,天花每年导致1000万人死亡,正是因为疫苗的出现,肆虐的天花才被消灭。在实施计划免疫前,每年我国报告的麻疹病例超过1000万例;脊髓灰质炎发病数2万~4万例,每200例中就有一例瘫痪;百日咳病例在200万以上。实施计划免疫后,脊髓灰质炎已不见踪迹;麻疹和百日咳发病人数显著下降;乙肝、白喉、破伤风等传染病也得到控制,挽救了无数生命,减少了医疗负担。

    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教授王月丹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如今疫苗的安全性远超过去,却成为人们拒绝疫苗的理由,原因很简单:传染病已不再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人们对传染病威胁的认识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当前人们对疫苗的质疑,与其说是对其安全性的质疑,不如说是对其必要性的质疑。需要明确的是,尽管疫苗预防的某些疾病已不常见,但其病原体依然传播,感染缺乏保护的人。各国会根据某种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及流行区域、本国社会经济条件等,将疫苗划分为强制接种和推荐接种等,在我国可对应为一类和二类疫苗。其中,一类疫苗国家免费提供,每位公民必须接种,这不仅关乎接种者健康,也是公民的义务。

    吴昊表示,有些人担心疫苗的不良反应,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不良反应只是胳膊酸痛、轻度发热等,通常都是轻微、暂时的,不用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恢复。因打疫苗出现严重健康事件的情况极为罕见,概率小于百万分之一。相比,疫苗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风险。

    王月丹补充说,科学家对疫苗安全性的研究从未停止,比如无细胞疫苗的问世,在保证免疫效果的同时,去除了一些遭人质疑的成分。另外,疫苗生产企业有责任将最新、最安全的科技用于生产中。比如,无针疫苗接种可大大减轻痛苦和不良反应,但由于成本问题,在强制接种疫苗中较少采用。这需要企业和有关部门从社会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共同完善强制免疫疫苗的生产和应用。

    2018年的“长生公司问题疫苗事件”让很多人对疫苗质量感到担忧。王月丹表示,很多疫苗事件都是一些利欲熏心、无视规则的不法企业造成的,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及时查清真相并严肃问责。2018年11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征求意见稿)》,相信通过严管疫苗的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疫苗的安全性会越来越完善。

    最后,王月丹提醒,我国居民如果近期准备前往美国麻疹疫区,尤其是华盛顿州南部地区,应提前做好防护。及时核实麻疹疫苗接种史,如有漏种应及时补种。若确定自己在短期内接触过麻疹患者,可立即接种麻疹疫苗,做紧急预防,能避免发病或减轻症状。一旦发烧、咳嗽、伴有全身皮疹症状,应尽快就医,并主动说明曾前往疫区或与来自疫区的人接触过,以便医生采取针对性措施。▲ (李迪 李珍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