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883479
有序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几点建议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499期
     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已经发展了60余年。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实践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青蒿素的发现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医药发展的繁荣前景。

    当前,中医药研究汲取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中医、西医并重,相互借鉴的合作模式,大量临床数据和资料被积累,中西医结合所产生的医学成果正在由量变到质变发展。

    笔者认为,为保障中医、西医并中发展,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加以引导、制定相应规划,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

    变革医院管理模式

    医疗机构应依靠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探寻适合中医、西医发展模式的学科规律。

    相关主管部门在医院管理方面,应摆脱二个相对极端情况。即对三级和特大医疗机构基本采取“放任”和粗线条模式,缺乏战略性或远期的系统管理计划。对二级和以下级别的医疗机构则过于“细致”,以致医院的日常工作缺乏活力和创新。
, http://www.100md.com
    笔者认为,医学发展,行政手段不应过度干扰诊治措施,政策和法规应该具有灵活性,对于中西医诊疗相结合的探索,给予包容态度,塑造良好的临床工作环境。

    中医医疗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应以开放、谦虚的心态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同样的,西医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也应该加强对中医药知识的学习力度。具备一定的中医药知识,有助于医务人员借鉴、吸取古老的中医药诊疗智慧,提升医务人员综合诊疗水平。

    同时,无论在国家政策的制定中,还是在医院管理规章的具体执行中。国家和医院,应该采取程序管理和目标管理结合、安全性设定、主观善意推定和恶意防范等理念在内的规章制度。

    加强中西医理论和临床研究

    医学的理论和科研成果的积累,对科学工作的基础性研究有着巨大帮助,但在中西医结合领域,海量临床数据的积累、整理却一直处于空白阶段。
, 百拇医药
    比如针对急腹症的研究已有近50年。目前仍是少数单位开展,相关成果很少被外界应用,且科研工作力度有日渐式微的苗头。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应受到各个层面的考量,多部门应相互协调、密切联系,制定出健全完善成体系的规划。相关课题研究,应该由国家层面牵头,系统整合各方资源,采取定性定量的研究,收集临床数据,证实相关研究的有效性和价值。

    目前,全国三级以上医院承担了大量国家层面的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这些数据,将会对中西医结合的医学发展模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国家应该采取积极政策,切实开发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果产业转化平台。比如,饮片颗粒化、静脉给药中药的质量控制技术、病和证的相关性和融合理论研究,需要国家从各方面,出台相应政策,引导相关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

    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
, 百拇医药
    中医在现代社会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吸取世界各国优秀医学元素、科学理念,大力培养跨专业、综合性人才。

    在此过程中,国家应该逐渐探索适合中西医人才成长的培育路径,比如在高校学科设置上,在海外人才引进上,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股权激励上,不断完善相应政策法规。

    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中西医结合发展。如舆论环境的塑造、科学理性的心态、包容探索的精神,有助于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崇尚中西医结合探索的社会生态。

    在中西医结合发展过程中,应该正视其面临的不足,比如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需要社会具备宽容的心态,体谅医学研究的不易之处。同时,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具备周密、细致、谨慎、多试的实验态度。

    中西医结合发展,是文化、科学视角、思维模式以及社会管理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我们要把握历史机遇,方能有所成就,造福后人。(孙晓宣), 百拇医药(孙晓宣 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