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经络穴位 > 穴位大全图解 > 督脉穴 > 哑门 Yamen (DU15)
编号:12527612
哑门(穴位位置图与作用功效)
http://www.100md.com 中医养生堂
哑门穴穴位的位置
人体哑门穴按摩图解

     【标准定位】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通俗定位】取穴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俯卧、俯伏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确定穴道和顺利的实施按摩手法。哑门穴位于后颈部,在后正中线上,第一颈椎棘突下。【参考穴位图】

    

哑门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取穴方法】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弓间韧带和脊髓;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疾病】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 百拇医药     【人体穴位配伍】 泻哑门、听会、外关(或中穴渚) 、丘墟治高热或疟疾所致耳聋;配人中、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配风池、风府治中风失语、不省人事;配劳宫、三阴交、涌泉等九穴为回阳九针,可以开窍醒神治昏厥;配脑户、百会、风池、太溪、昆仑、肾俞治大脑发育不全;针哑门、肾俞、太溪治疗贫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别名】舌厌穴,横舌穴,舌黄穴,舌肿穴。

    【穴义】督脉阳气在此散热冷缩。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颈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浅层有第三枕神经和皮下静脉。深层有第二、第三颈神经后支的分支,椎外(后)静脉丛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 百拇医药
    【名解】(1)哑门。哑,发不出声也,此指阳气在此开始衰败。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督阳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因其热散而收引,阳气的散热收引太过则使人不能发声,故名。(病音)门名意与哑门同,(病音)为失语之意。

    (2)舌厌。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软自如是因为阳气充盛使然也。厌,厌恶也。舌厌名意指督脉的阳气在此散热冷缩为舌所厌恶。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人体的阳气不足则至柔之地的舌部阳气先衰,舌部阳气衰败则舌不能运动自如,故名舌厌。舌肿名意与舌厌近同,肿指阳气太过阴不足则舌为之肿。

    (3)横舌。横,横向也。舌,口中之舌也。横舌名意指穴内阳气充盛则舌能活动自如。舌黄名意与横舌同,黄通横。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 百拇医药
    【运行规律】散热缩合后横向传来于风俯穴。

    【功能作用】收引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临床应用】

    哑门穴是治疗舌强不语,暴音,癫痫,癔症,头痛项强首选穴。以正坐位微低头,针尖向下颌方向刺0。5-1寸,不可反复提插,捻转,严控深度,勿伤延髓,如有触电感觉立即退针为主要注意事项。哑门穴处在颈部重要生理位置,周围是项韧带,项肌, 斜方肌,颈半棘肌,头下斜肌,头后大小直肌,颈神经和枕神经通过处,是颈部活动枢纽。生活工作中局部软组织易受损伤。软组织的损伤,炎症,渗出,粘连等病理改变,压迫神经血管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
, 百拇医药
    【刺法】

    伏坐位或伏卧位,强低头下颌力达胸部,针尖向下颌或天突穴方向刺1。5-2寸,可达枢椎棘突,不求有触电感觉,毫针或粗针亦可以风府或脑户穴进针透刺,刺到所需深度较传统刺法安全,可行提插或缓慢捻转,捻转缓慢持续二分钟留针或不留针,因强低头进针持续牵拉紧受累肌组织达最长度,并留针二分钟以上,就能使病理性痛疼减轻或消失。对项强疗效佳。在针刺哑门穴同时加透刺天柱穴有增加疗效作用。注意患者耐受力防止晕针,笔者有自制针刀,对病程长,重症患者,有因势利导作用,疗效更显著,远期效果稳定。

    临床应用:配廉泉,天突,关冲治舌强不语,暴音,配风府, 脑户,玉枕,风池治血管神经性头痛;配风池,颈上段夹脊穴治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头昏等症及老年痴呆症,脑梗塞等症,配颈下段夹脊穴肩井,肩中等治颈肩综合症。曾一次治愈脑血栓语言不利患者(仅一例)。

    【中风】
, http://www.100md.com
    1、中经络

    主穴 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委中 尺泽

    配穴 风痰阻络者,配风池、丰隆;肝阳上亢者,配太冲、太溪;痰热腑实者,配曲池、丰隆、内庭;气虚血瘀者,配气海、足三里;阴虚风动者,配太溪、风池。如言语謇涩者,配廉泉、通里、哑门;口角呙斜者,配地仓、牵正;上肢不遂者,配肩髃、曲池、手三里;下肢不遂者,配风市、阳陵泉、解溪;便秘者,配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者,配中极、关元。

    方义 心主血脉神明,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委中、尺泽可疏通肢体经络气血。

    2、中脏腑

    主穴 内关 水沟

    配穴 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加用任脉经穴关元、气海、神阙等。

    方义 心主血脉神明,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脉气血,调和阴阳,配合谷、太冲平肝熄风,开通气血。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元阴元阳出入之所,配合气海可益气固脱,神阙为生命之根蒂,隔盐灸之可回阳救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