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df&论文 > 更多 > 乌梅丸资料 > 正文
编号:11744208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参见附件(161kb)。

    文献综述

    乌 梅 丸 临 床 研 究 近 况

    邹世昌3

    提 要: 目的: 了解临床常用名方乌梅丸近期临床应用研究概况。方法: 对乌梅丸近期临床应用研究的文献进行探析。结果: 乌

    梅丸首创于《伤寒论》 , 主治蛔厥、久利, 但发展至今天, 其治疗范围已非常宽广。结论: 乌梅丸治疗的疾病非常广泛, 临床中不

    论哪一种病, 当其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时, 即可运用乌梅丸进行辨证加减治疗。

    关键词: 乌梅丸; 临床研究;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R289.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 0979 (2002) 02- 0044- 02

    3 广西柳城县人民医院(545200)

    2001 年4 月18 日收稿

    乌梅丸一方首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 由乌梅、细辛、干

    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 主治蛔厥、久利。乌梅丸的临床应用发展到今天, 其治疗范围已非常宽

    广, 除了蛔虫病和久利外, 几乎适用于整个肝胆肠胃系统疾

    病〔 1〕 , 并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多种疾病〔 2〕 。

    1 理论研究

    曲夷等指出乌梅丸寒热互济, 辛甘酸苦并用, 具有补泻兼

    施、温清并举、气血两调的特点。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 其作

    用机制重在温脏补虚以安蛔, 并非直接驱杀蛔虫。认为将蛔厥

    证等同于现代医学之胆道蛔虫病的说法是错误的。乌梅丸症状

    上寒热并见, 可表现为内热外寒或上热下寒, 其病机总为本虚

    标实, 以虚寒为本, 邪实为标〔 3〕 。周尔文等观察到乌梅丸对小鼠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增强作用〔 4〕 。近代对乌梅丸的药理研究:

    能麻醉蛔虫, 抑制蛔虫的活动, 而且能使欧狄氏括约肌弛缓扩

    张, 使蛔虫退回十二指肠, 而使胆道蛔虫病治愈〔 5〕 。高天旭认为

    把乌梅丸归入驱虫剂, 视为治蛔之专方, 则未免失之局限, 应视

    为一首寒热并用, 调和阴阳之剂, 是一首治疗三阴病良方, 即肝

    脾肾三脏同病者。从病机上分析: 脾肾虚寒, 土不培木, 加之水

    不涵木, 导致肝经血虚, 化火上炎, 而肝经发病又会木郁克土,致使土不制水, 如此相互影响而形成虚实并见、上热下寒之证。

    实属三阴同病, 以厥阴风木为主。方中乌梅酸敛补肝, 以助厥阴

    春生之气为君药; 臣以当归、桂枝辛甘性温以助乌梅养血补肝,疏木达郁; 配伍人参、干姜、附子、蜀椒、细辛温补肾阳, 暖脾和

    中为佐使; 更佐黄连、黄柏味苦性寒以清上热。诸药合用, 三阴

    并治, 可使水暖、土和、木达, 以求温脏、补肝、成春之功〔 5〕 。薛建

    国等认为乌梅丸正是通过刚柔相济, 体用双调, 寒热并用, 补泻

    兼施, 开合升降, 调畅气机的方法进行组方的, 使互不协和的脏

    腑功能趋于协调平和, 达到治病疗疾的目的, 充分体现了和解

    剂的配伍特点, 故把乌梅丸归入和解剂是较为正确和合理的〔 2〕 。

    刘英峰认为乌梅丸不仅为厥阴主方, 也不失为理肝之要剂, 完

    全可以在木土相克理论的指导下, 广泛而灵活地运用于多种肝

    脾不和、肝胃不和的病症中去。而其特别于其他方证之处就在

    于它以肝风混挟寒热而乘虚克脾犯胃为辨证用方之要点而

    已〔 6〕 。刘英峰又认为, 厥阴主症, 不仅有阴阳错杂之势, 而且有

    肝风内扰之机; 厥阴主方, 不仅有燮理阴阳之功, 而且有敛肝熄

    风之效。临床证治, 若能准确把握厥阴风象的内动特征, 注重运

    用酸收熄风的独特治法(厥阴阴阳动荡之风, 其性夹杂, 攻嫌太

    过而补嫌有余, 温散则助热而上逆, 清镇则助寒而下陷, 唯以酸

    收敛肝, 护体制用, 虚实两顾而无攻补之过; 再佐苦辛, 收中有

    散而无寒热升降之偏, 由于使其动荡之势于阴阳燮理之间归复

    于平和) , 又能根据证型的具体兼夹, 对乌梅丸进行随机化裁和

    灵活变通, 便能摆脱乌梅丸仅用于安蛔、止利的范围, 步入广泛

    运用的境界, 真正发挥其厥阴主方—理肝要剂的重要作用〔 7〕 。

    2 临床研究

    乌梅丸改汤剂辨证加减应用于临床已非常广泛。尹有学将

    乌梅丸原方去黄柏, 加吴茱萸、川楝子、延胡索、杭白芍、炙甘

    草, 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11 例(均服药3~ 5 剂) , 结果治愈10

    例, 好转1 例〔 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