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4372
努力突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23日 《生命时报》 2007.10.23
     从多年医学研究的经历中,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构成了我国医学体系的一个特色和优势,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在继承和发展的同时也会遇到一些我们至今仍无法理解的现象。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也许我可以借此机会谈一些个人观点。

    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大教育家孔子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他问这两个孩子在争什么,其中一个小孩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中午时离我们远。因为日出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嘛。”另一个小孩反对,说:“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因为我感觉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就烤得人热烘烘的。”孔子一时答不出来。其实这两个小孩子看似简单的争论,一个是用小手去丈量,也就是依据于分析测定,另一个来自于直觉和感受,二者代表了我们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方法。当这两种方法得出相反结果时,我们博学多才的孔老夫子也无言以对了。从这个争论说开去,我们东方文化中占主流的认知方法一直是经验和直觉,人们一开始就想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复杂事物和问题,而不先把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单元来认识。而西方主要是沿着另一条路——“实证+推理”发展其认知方法的。搞清这两种认知方法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医。在这两种文化背景和认知方法下的医生看病就大不相同了,譬如一个患胃病的病人在西医面前会得到较为准确的诊断,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通过胃镜和生化检查可以更精确到什么病变部位、什么程度以及致病源(如幽门螺旋杆菌)。而中医看的是该病人处于什么样一个证型,是饮食问题还是七情不调、是操劳过度还是季节变换所致,在这种证型下该病人还伴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一并调理,从而最终恢复他的整体平衡?因此,西医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而中医看到的是模糊的整体。这两张图多少有些类似于我们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和古典的西洋静物油画。前者勾勒出一个轮廓,模糊而写意,后者描绘出许多细节,精确而写实。
, 百拇医药
    事实上,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这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这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类似于西方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在我们强调预防疾病,促进人类健康的今天,我们要特别强调对中医的尊重,要了解它,学习它,如果不知道中医的内涵是什么,它的优点是什么,精华是什么,当然也包括它需要改进和改善的部分是什么,就草率对它下结论,这不应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应该有的态度。

    在我从事医学研究的过程中,我常常想:医学用于治病救人,就是解决人身上所发生的问题。那么医学的研究就应该首先从人开始,从人——这个复杂的生物系统本身开始研究,在捕捉和了解其整体特性和规律的前提下再着手进入微观领域。也就是说应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策略。先有一个整体,尽管开始时很模糊,但我们可以在明确人体的系统运行功能和状态的基础上逐步向局部直至最小单元进行科学的还原分析,最终使之自上而下地逐层清晰化。沿着这个思维往下想,传统中药大都采用含有几十种甚至几百种化合物的多味药材组成的方剂进行治疗,这样的复杂药物体系给现代药理评价带来极大的挑战,也是中医药被认为“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我们就将这许多组分的方剂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单一组分的治疗药物,先研究其在人体内的整体生物效应,明确疗效后再去看局部,或许就简单得多或者更有方向了。
, 百拇医药
    另外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是,现代医学在专业化还原的策略下分工越来越细,致使整个医疗系统和疾病治疗的实施过程逐渐趋于“破碎化”。我本人是研究白血病的,我知道在一些血液学中心,诊治白血病的医生就不必甚至不会看贫血、出血、血栓形成的相关疾病,研究血小板的就不一定关注凝血因子等相关因素了。但是要知道,几乎所有的复杂性疾病都受到多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同一种疾病的不同亚型以及不同疾病之间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共性特征在破碎化的诊疗体系下会被丢失,我们会失去不少用简单方法进行治疗或早期干预的机会。所以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

    中医首先看的是“人”,一个缺乏明确物质基础而相对“模糊”的整体,然后通过疾病相关临床表型特征再寻根溯源,逐层推断其病因病机。但是中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似乎一直停留在经验和哲学思辨的层面,没能“自上而下”地走下去,这也导致了长期以来中医理论无法用现代语言予以描述,中医与西方医学无法互通互融的格局。所以中医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有人说,中医现代化就是要让中医讲现代的话,我觉得这个说法很贴切。

    我们当今社会的文化是多元的,中国画中还有具体而微的工笔画,西洋画中也出现了印象派和抽象派等等。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用现代生物学的手段,用中医的这种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这种汇聚使中西医的内涵不断丰富和进步。我们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和奋斗!, http://www.100md.com(卫生部部长 陈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