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9300
隐私被曝光后该沉默(心理生活)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18日 《生命时报》 2006.07.18
隐私被曝光后该沉默(心理生活)

     出去躲一段时间 等人们忘了再回来

    “无数机械设备预示着,将来有一天,我们在密室中的低语,将会如同在屋顶大声宣告一般。”100多年前,路易斯·布蓝迪斯和塞缪·华伦这样预言。

    人们为什么对隐私好奇

    不幸的是,这一预言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正逐步成为生活的现实。一些高科技监视手段使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随时都可能暴露在公众的眼皮底下;而日常生活中,“东家长、西家短”的八卦也可能让一些人的生活隐私变成公开的秘密。

    这一切存在的前提就是人们对他人的隐私都怀揣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总是希望成为信息的优势方,即:我们对交往对象的了解超过他们对我们的了解。这样,在交往中我们就会占有一个更主动的位置。而隐私,作为个人最私密、最难获得的信息,就呈现出极其重要的价值。我们一面渴望了解身边人更多的隐私,一面尽量隐藏好自己的隐私。

    如何对待隐私

    既然我们无法像陶渊明那样回归田园以求清静,那么只有意识到自己的隐私随时有可能被曝光,才能积极主动地保护好自己。

    成熟的公众人物都会尽可能地在自己和媒体之间划出一个界限,超过这个界限的事情他们会非常低调,甚至三缄其口;而普通人如果想要自己的生活多一些宁静,也应该学会低调做人,不要举着自己的隐私招摇过市。

    人们在生活压力大,或心情不好时,最容易不分对象场合地倾诉衷肠,以获取关心和支持。但不幸的是,这个办法常常适得其反,导致其隐私人尽皆知。

    所以,我们也要在自己和外界之间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的事情不要随便和人谈论,倾诉的对象也只能是自己真正信任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希望自己的隐私被别人尊重,那么也要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要随便打听别人的私事。当然,到底什么算是隐私,要由不同人的文化背景以及性格特点来决定。这就需要我们在与人交往中用心去观察,了解别人的界限是什么,什么事情会涉及到别人不愿意被触及的隐私。

    如果隐私被泄露怎么办

    “天有不测风云”,不管我们怎样小心,隐私还是有可能被泄露。这时,我们可能感到自己像被脱光了衣服示众一样,有着难以言表的羞辱和愤怒。从法律上,我们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追究责任,但心理上的伤害,只能靠自己来调适。

    面对这些压力,最好是冷处理,条件许可的话就外出休假一段时间,找个“悠然见南山”的地方享受宁静。同时,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分析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求得改善。

    更重要的是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接受自己,而不要因为外界的反应而自我批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甚至错误。一段时间之后,公众的热情早已经淡化,注意力也被其他事情所吸引。这时,再重新回到社会中来,对于过去的事情则要尽可能低调,沉默是金——这种情形下,沉默无疑是最有力量的武器。, 百拇医药(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陈侠)